教室作為教學活動最重要的場所,在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占據了大部分的時間。從3歲開始,到20歲出頭,除了家里,待得最多的地方可能就是教室了。我們都會懷念自己那簡單美好的上學時光,想念考試準備不足時的手忙腳亂,想念與我們拼力爭奪課桌地盤的可愛同桌,更加想念對我們諄諄教導、用心用愛點燃智慧火花的老師。
可是,你知道教室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嗎?今天我們來談談“教室”的演變史!教室當然不是憑空誕生的,從功能上來講,教室是和學校一起出現的。
夏、商、周時期
教育機構主要有“庠、序、辟雍”,不用糾結名稱,它們只是無墻無室的房子和茅草房子,這就是教室的雛形。其實就是專門用來給皇帝,游射、饗宴、習樂的。
春秋時期
孔老夫子開始了自由講學。他自己壘一些土,搞了個壇子,又在旁邊種了一棵杏樹,這就是“杏壇”?,F在仍有很多人用杏壇來比喻教育界。這時候的教室已經跟之前用來習武、射箭的場所有了很大的不同。
進入封建社會之后,“教室”的原始形態又出現了新的變化。
漢朝時期
官方有設立官學、太學,類似我們今天的公辦學校。私學則進一步發展為書館、鄉塾、精舍,也不用糾結名稱,它像今天的私立、民辦學校,不過當時私學上課地點在老師的家。
無論是公辦還是私立,室內開始有了專設的講臺席和學生坐席,而竹簡的出現又使教學裝備更顯豐富,可以說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“教室”。
宋元明清時期
出現了書院,著名的有“嵩陽書院”、“岳麓書院”,這時書院的裝修開始變講究了,有了教師的講臺和桌椅出現,布局主要適用當時講學與自由研習式教學方式,筆墨紙硯開始成為教室里的標配。
這時,為啟蒙兒童而設的私塾也出現了。
清朝末期
受到西方班級授課制的影響,清政府實行戊戌變法,把書院變學堂,授課制教學淘汰了以誦讀為主的講學。
這時候,教室教具的巨大改變,黑板出現了!課桌椅的排列布局變成了排排桌的樣子,教室的容量秒增,這樣的布局和形式成為現代教室的基礎,甚至維持了好長一段時間。
1978年改革開放
改革開放,物質極度匱乏。一個不大的房間、一塊缺損的黑板、一張破舊的木桌講臺、幾張高低不平的課桌、幾根腿腳殘缺不全的木凳就構成了當時的教室。
1990年代
萬物蓬勃發展,教室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。課桌和椅子變新,黑板變光滑,開始鋪設地磚。
20世紀
木門換成了防盜門,木窗換成了推窗,出現新的設備和教學工具,如小喇叭、錄音機、幻燈機等。信息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,教室在功能上也逐漸被細分,出現美術教室、音樂教室、計算機教室等。
如今,隨著互聯網和視聽技術的發展,教室配置的設備更加現代化。聲音模糊、需要尋找合適位置接收電波的收音機,影像模糊的幻燈機,受光線影響強烈、遇光教室秒變電影院的投影儀……這些設備通通被淘汰。隨之而來的是科技感滿滿、操作簡單、功能多樣的智慧課堂時代!
微講師智能講臺,
為你打造極簡的新一代多媒體教室!
以微講師智能講臺為核心的新一代多媒體教室,讓信息化教學變得更加簡單,讓多媒體教學設備更加易用,輕松實現無塵教室、雙屏教學、精細板書、隨堂錄播、互動教學,推動傳統課堂教學改良升級。
停電也能書寫的液晶光能板取代了傳統黑板,電子板書取代了吱呀作響、粉末濺落的粉筆,智能講臺取代了傳統的講臺,老師不再束縛在三尺講臺上,可走進學生中開展互動授課。雙屏教學,擴展的不僅僅是視野,更是教學的無限可能。不同年齡、不同信息化應用水平的教師,都能在這樣的教室里輕松實現多媒體教學,課堂變得更加有趣、直觀,教學更加行之有效。
包括清華大學、四川大學、浙江大學、湖南師范大學、福建師范大學、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、杭州技師學院在內的高校及職業學校,都已開始應用以微講師智能講臺為核心的新一代多媒體教室,并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。
許多老師反饋:
板書更快更流暢了,老師的注意力聚焦在學生的反應上,師生互動多,學生更喜歡這種模式?!獜埨蠋?/p>
功能很全面,書寫非常方便,關鍵是坐前排的同學吃不到粉筆灰了!——李老師
時光流轉
教室記錄著時代發展的變遷
反映的是教育條件的不斷提高
以及老師教學手段的變化
未來的教室還在繼續華麗變身
讓我們共同期待吧!